返回

宋人皆好茶 不改旧时香

宋人皆好茶 不改旧时香

自唐代大开饮茶之风尚以来,随着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,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的增多,茶的种植更为发展,饮茶也更加普遍,乃至成为社会的时尚,无论是皇室官宦、士人僧侣,还是市民百姓都喜茶好茶,甚至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通过茶马交易获取茶叶,满足日常生活需求。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时代。


建剑二州兴宋茶


饮茶之风“始于唐,盛于宋”,随着茶业的兴盛,饮茶成为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之一,王安石说:“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,不可一日以无。”可见,饮茶的风气和习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,在宋代人们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。宋人饮用的茶有片茶和散茶两大类别,欧阳修《归田录》中即把片茶称为腊茶,散茶称为草茶。另外,又有将片茶称为团茶、饼茶的。“腊茶”,是因为经过加工的片茶表面光润如腊,故有此称。欧阳修说:“腊茶出于剑、建,草茶盛于两浙”,这种情形,从北宋至南宋,一直没有多大改变。


建、剑二州是宋代著名的产茶之地,建是指福建,主要是建安一带,剑是指剑州,在今四川境内。建州旧称建溪,所产之茶较剑州更为世人所重。关于建安茶,北宋王子安《东溪试茶录》中记载:“建安(今福建建瓯)茶品,甲于天下,疑山川至灵之卉,天地始和之气,尽此矣。”建安茶为世人所好重,不仅因其质地优良,更重要的是因为宋代皇帝也非常欣赏这种茶,更加上该地又是斗茶饮法的发源地,建安茶也就随着这种风气而风靡全国。


北苑名品称龙凤


在建安东部30里处凤凰山一带过去是建安团茶的主要产区,其中北苑所产的茶最为杰出。北苑本是五代南唐皇室在杭州的一座宫苑,这个宫苑的职能之一即是监制建安茶叶,专供南唐皇帝贵族享用,因此,“北苑茶”有时就成了“建安茶”的代称。在唐代,建安茶还名不见经传,到五代十国时,才开始得到人们的推崇。南唐时,建安茶正式成为皇家贡品。到了北宋,北苑茶已名贵一时。宋代赵汝砺《北苑别录》一书中说:“今茶自北苑上者,独冠天下,非人间所可得也。”


宋太宗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,命令专门制成龙、凤团茶,以与一般人饮用的茶区别开来。福建建阳人熊蕃嗜茶,人称为“独善先生”,他在《宣和北苑贡茶别录》中说:“龙、凤茶盖始于此。”此后,北苑茶在加工技术上不断改进。北宋蔡襄多才,不仅是一位书法大家,也是一位茶学专家,著有《茶录》一书传世。蔡襄在建安做官的时候,主持监制了一种名叫“小龙团”的茶更精于龙、凤茶,最为上乘,当时即有“金易得,而龙饼不易得”之说。在神宗熙宁年间(1068-1077年)。有一个叫贾青的福州转运使,又创制了“密云龙”茶,蔡绦在《铁围山丛谈》中说;“密云龙者,其云纹细密,更精绝于小龙团也。”熊蕃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中也说:“有旨造密云龙,其品又加于小龙团之上”。可见其确比小龙团更佳。此外如“龙团胜雪”、“白芽”更是茶中至精至极的品种。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中详细记载了“龙团胜雪”的制作:取“银丝水芽”,即采择新抽茶枝上的嫩芽尖,蒸过以后,再剥去稍大的外叶,“只取其心一缕,用珍器贮清泉渍之,光明莹洁,若银线然,以制方寸新跨。”这种方寸茶饼加工成形后,“有小龙蜿蜒其上”故称“龙团胜雪”。此外,北苑所造的贡品还有“御苑玉芽”“万寿龙芽”“上林第一”“瑞云翔龙”等等,这些茶因为是专供皇帝独享的,世人很难见到。


这些贡茶有圆形、方形,大小均在一寸左右,重量则有10饼为一斤,20饼为一斤的不等,总之越来越趋于小巧、精致,与唐代的“团饼而巨串”比起来,不可同日而语。这些饼茶的包装也是极其讲究的,皇帝用品要用黄色,其他用于赏赐臣下的,则用绛、赤色丝织物封裹。诗人晁补之说“小龙团”茶:“人间此品那可得,三年闻有终未识”,这说明人们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,更不用说品尝到了。蔡襄亲自监制的“小龙团”茶,宋仁宗特别珍惜,只有在朝廷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,一些亲近的宰辅大臣才能有幸得到皇帝赐给的一饼,一般还是四人瓜分,颁赐时,命令宫女把金箔剪成龙凤花草等吉祥图案贴在上面,然后用丝线勒开分给每个人。以后产量稍多,也有整团颁赐的,欧阳修在《龙茶录后序》中说,他在朝廷长达20年,只蒙仁宗皇帝赏赐过一饼,宝藏数年,亲戚好友相聚,也仅是拿出来传观。苏轼《月兔茶》诗中说:“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,上有双街绶带双飞鸾”。那些挥金如土的公子哥儿偶尔得到一小团茶,尚不忍而斗饮之,一般平民更是难以见到了。


“日铸”“双井”成双璧


宋代的草茶,即有别于团茶的散茶,也是宋茶的另一大系列,以浙江会稽日铸山所出的“日铸”茶和江西修水所出的“双井”茶最为有名。关于“日铸茶”,北宋末杨延龄《杨公笔录》有这样的记载:“会稽日铸山,茶品冠江浙。”相传,越王勾践铸造宝剑,在其他的地方都没有造成,到了会稽,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铸成了宝剑,所以人们就把这里叫日铸山。这日铸山有绿树环绕的寺庙,又有甘美的泉水,特别适宜茶叶的生长。这座山的山顶叫油车岭,所产的茶叶尤为珍奇,而能收获的绝少,其中最好的是茶芽长约一寸余的,本身就有一股麝香之气。欧阴修《归田录》中说;两浙所产的茶,以“日注(即铸)为第一”,而“双井”茶日渐精于日铸山茶之上,则是在宋仁宗景祐年(1034-1038年)以后,“遂为草茶第一”。双井茶产于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的故乡江西洪州分宁县(今江西省修水县),它的出名也得力于黄氏家族的推崇。因是故乡的特产,在元祐年间(1086-1094年),黄庭坚便“力推赏于京师,族人交致之,然岁仅得一、二斤尔。”黄庭坚有关“双井”茶的诗也是最多的,如《双井茶送子瞻》:“我家江南摘云腴,落硙霏霏雪不如。”又如《双井茶》:“旧闻双井团茶美,不到洪都饮佳绝。”


宋代的散茶名品不胜枚举,“日铸”“双井”不过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而已。此外还应该提到的是宋代“径山”茶。径山坐落在今浙江省余杭、临安两县交界处,因山有一径,是沟通两地的通道,所以得名径山。这里山明水秀,古木参天,有寺有泉。在唐太宗时,有一位叫法钦的僧人,奇遇径山,对此山赞叹不已,留恋不舍,就在径山创建了寺院,唐太宗赐他“国一禅师”的称号。这座径山禅寺至宋代成为江南禅林之冠,历代都有日本留学僧栖居于此,学习和研究佛学理论。此地茶叶,以凌霄峰所产最为著名,相传禅寺的创始人法钦曾“手植茶树数株,采以供佛,逾年蔓延山谷,其味鲜芳特异。”当时径山寺的中外佛徒们,常常聚会讨论和研究佛经,并煎饮径山茶以助清兴,这种“茶宴”、礼仪,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才消影匿迹。


宋代的茶叶栽培已遍及大半个中国,在地域上,几乎包括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及现在的四川和陕西的汉中地区。茶的生产越多,饮茶风习越普遍。宋代文人学士以茶入诗、入词之丰富,茶书的撰写之多,远超过了唐代,其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精致繁复近于奢侈琐碎,让后代望尘莫及。(文如意)


(服务期满)Timewe精品App/小程序20年

相关资料